兴宁地方史话(续三)
王淦文 编写
七、兴宁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兴宁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见之于志书的有瑶(旧称猺)、壮(旧称獞或僮)、畲、疍。明代志书往往瑶壮并称,到了清代又畲瑶不分,所以志书上有关瑶壮的记载,亦即畲的历史。疍民由于已汉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不列为少数民族。
明祝枝山修的正德《兴宁县志》有如下记述“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斫树为輋(今作:畲),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岁输山粮七石。正统(明英宗年号)中六都人彭伯龄能招拊瑶壮,人服之。”自后各志皆据此载入,无更详的记载。瑶的习性与经济生活,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可作祝志的补充:“瑶本盘瓠之种……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俗喜仇杀,猜忍轻死。又能忍饥好斗,左腰刀,右负大弩,手长枪,上下山险若飞。……儿时始能行,烧铁石烙其蹠,使麻木不仁,故能履棘茨而不伤,其顽犷幼已成性,不啻如野兽。丧葬则乐歌唱,谓之暖丧,其情乖戾可知矣。”(见该书卷一○三)
瑶民自战国楚、秦以来,就与南迁汉人杂处,不论在兴宁还是在其他地区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当兴宁客家人大量拥入前,瑶民还是县内的主要居民之一,但至明中叶(正德年间)瑶民输粮仅占全县的1/754。当然瑶民并不尽是以农为业,但已足见瑶民数量之少。至清朝初年“县东六十里铁山嶂,尚有瑶民磊石为居”。(《兴宁乡土志·人类》)瑶民由盛而衰的原因,除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宜生存外,还有其一为官军的征剿使之消灭或他迁;其二是被同化。瑶民原可分“生瑶”与“熟瑶”,后者受汉人先进文化的影响,与汉人通话、通商、通婚,日久即被同化。但这只是学者的推论,在兴宁各姓族谱中尚未发现其祖妣为瑶、畲者(其他客家地区也一样)。何况祝志也说“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土人当指已落籍的客家人。
成书于清末的《兴宁乡土志》说:“瑶之别种曰畲。”据考,畲、为古今字,輋的原义是粤人在山林中用竹木结居室,故称瑶民所居为輋,所以瑶民又称为輋(畲)民。兴宁有不少带輋的地名,如颜輋、坪輋、上下輋、荷峰輋等,可推知是当日畲民居住过的地方,多分布在北部山区,以大信为多。(据新编《广东省县地图集》所志,兴宁带輋字的地名有二十二处之多)瑶畲均奉盘瓠(狗王)为祖,今梅州地区已无瑶民,仅丰顺尚有畲民四百多人。
关于疍民的来源,明刘熙祚修崇祯《兴宁县志》认为是当年秦王朝征岭南时,不肯投降的越人逃入“丛薄之中,与禽兽处”,疍民就是这些越人的后代。现代史学家也认为疍民原是居住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越人,在秦汉两代用兵岭南时,越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散入河网地带,舟居水宿,网捕为生,后来成了广东的水上居民即疍民。他们进入宁江,大约在宋元间,可能更早,最迟不晚于元朝末年。明洪武时在水口设河舶所管理疍民,其时“西河上下有疍船几千百艘”(见胡曦《枌榆碎事》卷三)人数不下数千人。至明正德七年有船四百余只,每船课米四石(另纳鱼油、翎鳔等料),总计一百五十余石,占全县税粮的1/35。后来疍民受管船总甲横骗,不堪重负,多逃散四方,至崇祯年间仅存船四十余只。经县令刘熙祚招抚,始免死徙之患。至清乾隆年间西河疍船尚有百余艘。雍正七年奉旨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汉民一体编甲,后被逐渐同化。由此可推知今宁江下游两岸居民中当或有疍民的血统。疍民又称龙户,兴宁南济桥旧有汉帝宫,为疍家所祀,其神像傍蛇,每年五月五日享神,载之竞渡。疍族以蛇为图腾,与畲民奉狗头王为祖不同。兴宁非水网地带,没有供疍民生息的好环境,这就是兴宁疍民历来不繁,以致消失的主要原因。至清末,“惟麦氏二三人尚是当时疍族。”(见《兴宁乡土志·人类》)
畲、瑶、疍都是历史上百越族群的后裔,他们长期与汉民族及其支系的人民杂处,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混化,兴宁客家人与他们的混化不一定发生在兴宁,更可能是在进入兴宁之前,即在闽赣时已发生。可以说兴宁的客家文化已溶入了不少畲、瑶、疍文化,可惜在这方面尚未有人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略举一些兴宁的例子以作初探。(一)客家人的祖先源于黄河流域,他们并不熟习稻谷之种植,客家人栽培水稻的技术是从畲瑶学来的。(二)客家妇女身负耕织和家务的重任,其坚苦卓绝的精神是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亦与到南方后受畲族妇女的影响有关。(唐诗人刘禹锡有竹枝词“长刀短笠去烧畲”,说的就是畲族妇女)(三)畲族妇女不缠足、椎髻跣足,客家妇女是天足为适应南方生产环境,亦挽髻、打赤脚,也不能不说与畲族妇女有关。(四)客家人好吃水产,青蛙、脚鱼、蛤蚌、田螺等,无所不吃;吃鱼生,吃老鼠,嗜吃蛇、狗肉、野味,有别中原风俗,但与疍民(部分与畲民)俗习相同。(五)客家人信巫、卜,信奉多种神祗,亦与畲疍有关。瑶畲人长期居住深山老林,对大树,巨石产生了崇敬之情,进而奉祀为神。客家人亦有在大树下设伯公坛,奉巨石为大王、石爷爷之风。本县龙田某处有人设雷公、电母神坛于峭壁之上。(六)客家山歌除源于中原文化外,受南方诸族的民歌影响颇大。中原地区民间流行的是戏曲、小调,与客家山歌迥然不同,后者是客家南迁后的产物无疑。(七)兴宁客家话词汇有不少来自畲瑶疍,可惜现在已很难考证了。清末学者胡曦认为客家话中的“叩古”一词,即来源于龙户,龙户即疍家。疍民原以渔捕为业,后来改以娼为业的不少,兴宁西河疍船亦如此。疍家如称游婿(嫖客)为“婟嫪”(有爱惜之义)。语言学家罗蔼其认为应为“嫪婟”才对,嫪婟音球固,音近叩古。嫪婟(叩古)一词遂由花艇(疍船)传到城乡,溶入客话了。兴宁客家话称农村集市为圩(墟),北方人则称为集,可见此非汉俗,是客家人到南方后才学到这个词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