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人民政府 欢迎访问兴宁政协网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兴宁地方史话(续一)

浏览次数:4506   发布时间:2016-02-19 09:30
兴宁地方史话(续一)
王淦文
 
 
  五、兴城为何被誉为小南京
  明王朝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从中叶起先后改革税制,万历年间普遍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分别征收(集)的赋和役,改为一并征收,即将一年应征收的田赋、丁役以及各种杂税并在一起,计亩征银,使丁税合一。这样既可保证政府的稳定收入,也可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负担,同时削弱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有较多的人身自由,从事手工业或到外地去谋生。
  手工业的发展是从社会的最大需要和家庭手工业开始的。较重要的有以下各种:
  (一)建筑和木工。建造房屋的人多了,便产生了专业户和专业人员。特别是大批以防寇匪为主的围寨的出现,以及交通运输工具、道路桥梁、人们生活所需家具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日益扩大,使建筑和木工从业人员的队伍逐渐壮大,于是就有世代相传手艺的专业家族和专业村(屋)的出现。
  (二)烧制石灰。明天顺年间(1457一1464)岗背钟氏七世祖从龙川请来师傅,在今寺岗村开窑烧石灰,这是兴宁人自己生产石灰之始。此前所需石灰均由龙川输入或从沿海各地运来贝壳灰以代。至清初烧石灰一业已在岗背一带兴旺起来。
  (三)纺织。明代前期只生产苎布、葛布、蕉布和木棉布。后来政府提倡种棉和桑麻,规定有田五亩以上的要栽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田多的按比例增加,不种的要分别科以绢、麻布和棉布,折银或米以处罚,在征收田赋时一并征收。不过棉麻布的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至清咸丰年间,城北竹丝湖人陈晃楼等从江西吉安引进高型织布机,产量始有较大的增加。光绪年间,王吉其、何文龙改良织布机,由抛梭改为打梭(称何文龙打梭机),使技术大进,产量大增。产品除满足内需外,大部份销往江西、广州、佛山等地,以至到外地设厂,咸丰年间本县布商开始在广州、佛山设号。
  (四)毛笔。明洪武年间,和山王氏五世祖廷惠公夫人刘氏,原籍江西抚州临川县。在娘家时学得一手制笔工艺,于归后在和山传授制笔技术,为兴宁毛笔业的创始人。村民争相仿效,和山遂成毛笔之乡。
  (五)折扇。清康熙年间,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因抗暴打死官差,星夜携家逃亡兴宁,落居兴宁后街(今中山西路)。因在原乡已有制折扇的技艺,遂以此为业。其后裔分迁于宁中陂子角、永和榄子围等地,以此为业者不少,邻近村民争相仿效,此后折扇业就成为宁新、宁中一带村民家庭副业之一。
  (六)墨烟。清初制墨业已盛,其质量可以与徽墨相比。福兴镇有个张姓小村庄,世代以制墨烟(用以制墨或作涂料)为业,因名墨烟张。
  (七)草席。据《刘志》记载,明末兴宁已有草席出产。但是山草席还是水草席,未作说明。清康熙年间,龙田曲塘何姓人家利用洼地种水草,编织草席,邻近的张、江、刘各姓及福兴黄畿塘、宁新横湖塘及城北等地农民亦先后经营此业,兴宁水草席遂大量出境。
  (八)陶瓷。据《刘志》记载,明朝末叶兴宁已盛产陶瓷。据传水口大坑堡张氏在河源县从师学制陶瓷,回乡后始创兴宁陶瓷业。
  (九)编棕。清嘉庆年间,叶塘黄惊寨人黄北光从江西学回编棕技艺,艺传全村,村民广植棕树取棕编织蓑衣等用品,销售家家户户,此后此业遍及山区各村。
  始自明,盛于清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厂,是当时兴宁经济的一大支柱。产品的内外交流,又促进了商业的发达。
  清王朝建立后不久,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兴宁的商业也在此时发达起来,兴城遂有“小南京”之称。清初著名诗人吴熙乾(乾隆武秀才)在其《战马诗》中有“邑为古齐昌,有小南京之谚”的记述,这是在乡土文献中有关小南京的最早记载。明末清初,社会动乱,原来例食淮盐的赣南人民,因潮盐水运到兴宁,比淮盐的运输路程要短得多,因而价格低廉,所以江西盐贩蜂拥而来,兴宁便成为转运潮盐的一个重要商阜。兴城沿河一带建设了许多盐仓(盐铺街即由此得名),年销量多达750万斤。来兴城采购食盐的赣南人络绎不绝,数以万计的客商、挑夫云集,又使兴城的客栈、饭店、茶水铺、布匹杂货等业兴旺,他们目睹兴城商品繁多,贸易发达,街市繁华,“小南京”之誉称就由他们说出来了。(并非兴宁人自称)所以小南京之得名是与盐阜的发达联系在一起的。
  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改革盐法,实行定额分配到县,不得越境销售,江西盐贩遂绝,兴宁盐市一度衰落。直至雍正九年才批准兴宁所配之盐分销江西长宁、会昌等八县,衰落了数十年的兴宁盐阜又兴旺起来。不特江西行商来兴贩盐贩货,而且兴宁商人远赴赣南经商者也日多,商贸已不仅限于食盐,兴宁的手工业产品和赣南的土产相互交流,贸易额逐年增加,不少兴宁人因此落户于赣南。
  兴宁之所以能成为商贸之乡,还有地理人文的因素。兴宁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为三省交通枢纽,此其一;其次兴宁人富创业精神,又善于取他人之长(指产品)为已所用;加上兴宁人多地少,外出谋生者多,(有“无兴不成市”之谚)也促进了兴宁商贸的发达。根据胡曦《枌榆碎事》记载,入清以后兴宁人经商已远至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扇客多往湘楚,丝贾多入川蜀”。城西十一街、西河一带渐成闹市,河中花艇鳞次栉比,岸上酒楼妓院弦箫达旦,有钱人(主要是商贾)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一片繁荣景象,难怪江西人称兴宁为“小南京”了。自明末至清中叶(嘉庆年间),计约两百年,是兴宁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待续)
Copyright @2012 by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兴宁市委员会办公室
TEL:0753-3326679 E-mail:gdxn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