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人民政府 欢迎访问兴宁政协网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兴宁地方史话

浏览次数:6762   发布时间:2015-03-19 09:35
 
兴宁地方史话
王淦文
 
  一、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
  兴宁位于广东东北部,四面环山,在狭谷、丘陵、山地之间形成许多河谷盆地,其中有粤东北最大的宁江盆地。全境总面积二千一百多平方公里。数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浩瀚的大海,现在从龙北、岗背至罗岗、黄槐仍可见到海水入浸的痕迹。
  兴宁地处五岭之南。岭南在夏商周三代时称蛮夷之国,实为百越之居地。百越是我国古代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民族群,部落众多,故称百越或百粤,从事渔猎、农耕,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这支庞大的民族群的一部分,就是当时岭南的居民。他们的祖先是谁?又从何而来?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中华民族人种有蒙古高原系和南太平洋系两种来源。前一种从鄂尔多斯草原推进到中原地区,融合各族而形成华夏族。后一种从南太平洋沿着印度支那半岛移入中国,成为百越族的祖先,也是今日西南、东南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等的祖先。兴宁历史上曾经是瑶、畲族的居地,历代县志都有记载。他们共奉狗王盘瓠为祖先,所以兴宁县志上往往畲瑶不分。(《兴宁乡土志》说:“瑶之别种曰畲。”)他们是百越之裔,虽居住在兴宁,但不是兴宁人的祖先。兴宁人的祖先是居住在中原的华夏族的后裔——汉族。这一点,将在后文中叙述。
  人类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叫做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前一阶段的石器是打制而成的,称为旧石器时代;后一阶段的石器以磨制为主,称为新石器时代。前者共历二三百万年,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后者仅一万年左右。目前兴宁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人类已学会了磨制石器,已能制陶和纺织,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开展过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荷树坳等处发现铲、叉、戈、矛等一批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2年在永和振兴村出土一批陶罐和陶片,属新石器中晚期遗存。至80年代末为止,兴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遗址30多处,分布在罗岗、罗浮、石马、叶南、福兴、刁坊、新圩和下堡等地,出土完整的石钵、石斧、石凿、石戈、石矛、石碳石环等一百九十多件,完整的陶罐九个,零碎石器,陶片一批。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兴宁已有人类居住。从石器、陶器的用途来看,当时已形成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来源。
  我国在夏商周三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41年)已进入青铜时代,其时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有了文字。大约在春秋战国至秦时,铜制兵器、工具及冶炼技术才从中原传至岭南。1984年在兴宁新圩大村出土六枚春秋战国时的编钟,就是岭南青铜文化的遗存。编钟流入岭南,是与我国古代经略南越的历史见证。
  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公元前四世纪,楚国的势力已伸展到南海之滨,兴宁地区亦在楚国统治之下。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派五十万大军进驻南越,尽收五岭以南地为版图,并派兵将留守,其时兴宁属南海郡龙川县。
  编钟为我国古代宫庭乐器,新圩大村出土的六枚编钟,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楚文物。至于为何流落岭南之一隅兴宁,则有各种说法。其中较为一致的是新圩大村可能是秦时驻军之地。编钟是宫庭乐器,但也不排除帝王赏赐给远征有功的将领。大村西北有一座矮山,当地人称它为秦皇坪(又叫寨上),据此也可以推测该地曾经驻过兵。
  编钟的发现,说明秦时兴宁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秦南海郡领有四县:番禺、四会、龙川和揭阳,兴宁属龙川,秦军驻扎兴宁是完全有可能的。秦始皇除派兵南征外,还陆续谪徙六国贵族、商贾、赘婿及罪徒来岭南,与越人杂处。赵佗还呈请秦朝廷派无夫之妇三万人南下匹配士卒(获派一万五千人)。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兴宁。这些早期的南迁汉人,长期与越人杂处后就成了兴宁土著之一类。他们是否客家人的祖先,论者说法不一,笔者不敢贸然论断。不过客家学的奠基者、邑人罗香林的一段话可供参考:“……至于秦汉戍卒,亦与客家无直接关系。客家先民的南徙始于东晋五胡之乱,东晋以前入粤的汉人,虽不能说与客家全没一点交涉,然此交涉决非民系源流上的交涉。”(见罗著《客家源流考》第三章)
 
  二、兴宁为何又称齐昌?
  兴宁县建置,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此前兴宁地方的归属又是怎样的呢?
  春秋战国以前,兴宁尚不属九州范围。春秋时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接着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苍梧、象四郡,兴宁属南海郡龙川县。古龙川县位于东韩江交汇处,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紫金、五华、和平、连平、河源、兴宁等县。秦末赵陀建立南越国,兴宁仍属龙川县。此后数百年,龙川县先后隶属于西汉、东汉和三国时的吴。
  公元四世纪初,西晋被匈奴人攻灭,晋王室东迁,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为团结随王室东迁渡江的中原士族,宰相王导在长江以南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以安置这些流亡士族,并通过他们安定依附于士族的平民百姓,发展生产。受此影响,南方也增设了许多郡县,所以兴宁设县是在郡县急增的形势下产生的,其时距东晋王朝的建立(317年)仅十多年。
  兴宁县是从古龙川县划分出来的,辖境广跨兴宁江(今五华河)、左别溪、右别溪三河流域。兴宁江发源于龙川县东境的丫髻山,入五华县后为罗庚水,东流歧岭,东南流合铁场河,经华城、转水,至水寨与右别溪(今称琴江)合流,至水口合左别溪(今称宁江),注入兴宁江下游(今称梅江)。兴宁县之得名就是由于县境内有广跨全境的兴宁江及其支流,兴宁江得名先于兴宁县。兴宁县建置时的疆域包括今兴宁、五华全境,及龙川东部、紫金东北部,县治设于华城附近的雷公墩。
  此后兴宁县的辖境曾经多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是兴宁、齐昌两县的分与合、扩大与缩小。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兴宁县一分为二,今五华片袭兴宁名,治所仍在雷公墩;今兴宁片立新名称齐昌县,治所在今城北洪塘坪(原宁昌乡旧址)。齐昌之得名取之于齐朝之齐与宁昌乡之昌。今县城至城北洪塘坪(枫林坪,即今老塔下)这一段宁江,古称宁昌溪,宁昌乡之名即由此而来。
  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3年前后)废齐昌、雷乡(今龙川县),并入兴宁县,兴宁县的辖境比东晋初置时还大,县治设今龙川佗城。这个广跨今兴宁、五华、龙川三县的兴宁县一直保持了120年(503—622年)。
  唐代,兴宁的疆域有多次变迁。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原地复置齐昌县,五年后废齐昌县为宁昌驿(即改为驿站——古代的交通站,主要职能为传递公文及更换马匹,兼招待来往官员),齐昌辖地归还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原并入兴宁的龙川东部地复归雷乡县,兴宁县又回到东晋建置的疆域,兴宁县治迁回雷公墩。
  五代南汉乾享元年(917年),于旧齐昌地置齐昌府,以兴宁县为其属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齐昌府又降为县,其地复归兴宁县(上文所说的兴宁县均非今之兴宁)。宋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江、右别溪两河流域置长乐县,兴宁县仅有今地。此后历经元明清,两县疆域无大变迁。
  以上是兴宁县建置沿革的概说,但读起来仍使人头绪纷纭,没有耐心的读者是难于读下去的。下面两个提要或许对读者有帮助:(一)兴宁之名历史上曾长期为五华(长乐)、兴宁两县共有,现兴宁这个地方曾三次改为齐昌县或齐昌府,共历时82年。(二)五华县曾名兴宁县(或为古兴宁县的一部分)。宋熙宁年间把古兴宁县的一部分划出来建长乐县,兴宁县名就带到今兴宁来了。
  辛亥革命后,原日的府州县厅通通改称为县,县名相同的只保留较发达的一个,其余一律改名。民国三年(1914年)改长乐县为五华县(当时全国有三个长乐县)。湖南省也有一个兴宁县,按原则保留了广东的,湖南的改称资兴县。(待续)
 
Copyright @2012 by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兴宁市委员会办公室
TEL:0753-3326679 E-mail:gdxn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