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人民政府 欢迎访问兴宁政协网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兴宁“小南京”誉称之由来

浏览次数:2322   发布时间:2012-04-05 09:50

 

兴史新

 

兴宁素有“小南京”之誉称。但是,近几十年来,对这一誉称的来由、始称时间,有多种说法,现就上述问题谈一些浅见,供商榷。

一、兴宁“小南京”誉称的由来

兴宁为什么会誉称为“小南京”呢?我看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与兴宁的历史发展有关。兴宁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县以后,社会经济发展都比较快,加上地理区位等因素,至南汉时(917年—971年),南汉王刘封兴宁为齐昌府,即陪都。兴宁成为“粤东第一府”,从而大大提高了兴宁的历史地位和声誉,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兴宁有了一种都市的感观看法,为日后把兴宁誉称为“小南京”打下了历史感性认识。

二是商业发达旺盛,有类似于大城市那样繁荣是主因。兴宁地处粤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之要冲,与赣、闽两省为邻,历来手工业,商贸比较发达。明末、清初是潮州广济桥盐销售赣南的转运站,年销售量达750余万斤。现在的盐铺街,就是当年的沿河盐仓。雍正九年(1731年),朝庭又批准兴宁盐额通融分销江西长宁、会昌、余都、宁都、安远、石城、瑞金、兴国8县,使兴宁的盐商更旺。食盐运销的持续,促进了粤赣、兴潮之间通商事业的发达。兴宁于清朝乾、嘉、道、咸等时期新兴的手工业产品,如毛笔、墨烟、纸扇、草席、土布等均多远销于赣南和潮汕一带。特别是1840年海运大开之后,进口洋货都以兴宁为孔道,转销赣南。这就使兴宁的商贸更为繁荣昌盛。清末诗人杨家彦对兴宁当时的繁荣情景赋诗曰:“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三是地形与建筑相似是辅因。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仁贵建筑兴宁城池,围公署、仓库于城内,同时开设十二处圩场。这时间刚好是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之时。兴城建筑像南京,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城北又有“紫金山”,跟南京相似,使人们把兴城与南京形成了一个比较与联想。对于这一点,我想是较为牵强,但也不失为兴宁誉称为“小南京”的辅因。

四是由“他称”转为“自称”。在江西,赣中至九江一带商人,很多沿长江到南京进行商贸活动;而赣南一带商人到兴宁做买卖比较方便。所以,江西的商人看到兴宁的工商旺盛,就把兴宁与南京联想起来,把兴宁称之为“小南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兴宁“小南京”之誉称并非兴宁人所起,而是“他称”转为“自称”的。

二、兴宁“小南京”誉称的起称时间

近几十年来,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一说“小南京”的誉称起于“抗日战争时期”,二说起于清末、民初,但我认为,原兴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曾达宏的说法较为恰切。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一誉称的时间推至明末、清初之间。有史为证:清乾隆年间,吴熙乾的《战马诗》中便有“邑为古齐昌,有小南京之谚”的记述,由此可见,这一誉称起码在清乾隆之前,或者说可以再前几十年或上百年前。因为诗中的“之谚”是指谚语。谚语是众人知晓,众人公认的,那么,可以推论,要达到这个程度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少则也要几十年上百年吧。清道光年间的诗人傅兆麟也曾写诗道:“竹枝古调旧翻新,小小南京俗最淳;他日若编风土记,也应深望采诗人。”再者是如前所述杨家彦的诗也可以证明。综合上述历史记述和明末、清初兴宁商贸发达状况,把兴宁“小南京”誉称的起称时间,推前到明末、清初,或者说清乾隆之前,是既有历史材料证明,又符合兴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

三、“小南京”誉称对兴宁的影响

兴宁被誉称的“小南京”后,影响越来越大,历史地位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更快,至清末,兴宁有2.5万多户,36万多人,其中手工业者5万多人,经商贩运者4万余人,兴城成为粤东一大商品集散地。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潮汕、广州沦陷后,兴宁处于大后方,大量人口涌入兴宁,广州各地的工厂、学校、报社迁入兴宁,仅汽车就有320辆,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战时作为省会的曲江县,这使兴宁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有较大的发展,四方商旅云集,店铺建筑日增,城乡经济再度呈现繁荣。按民国三十年(1941年)《广东经济年鉴》称:“兴宁工业甚盛,其中以织造业为最著,其盛况可为广东各县之冠。每年出土布1 200 150疋,……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之较大市场莫不有兴宁出产之土布。”

新中国成立后,兴宁的工商业生产更进一步发展。1958年起,先后建成众多工商企业,形成了广东8大工业生产基地之一。至1984年,全县工业生产无论在规模、门类、产量、产值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比建国前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兴宁电机厂、无线厂、球阀厂、通用机械厂等8家被列为中央有关部和省定点厂。“口得福”味精获得十二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不锈钢球阀,水轮发电机等众多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商业网点布遍城乡,贸易繁荣,购销兴旺,销售于全国各地,而今的“小南京”更具规模,更为显目。

兴宁是客属之邦,历来崇文重教。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又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因此,历代人文蔚起,形成了“文化之乡”、“纺织之乡”、“商贸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真是: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万千工贾遨商海,难计巨子迈州洋。

兴宁“小南京”誉称之由来

 

Copyright @2012 by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兴宁市委员会办公室
TEL:0753-3326679 E-mail:gdxn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