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资 料
(2019年第一期)
兴宁市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9年4月28日
————————————————————————————
学习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目 录
1、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2、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3、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4、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5、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6、以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7、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人民日报评论员
“珠三角”一张蓝图绘到底,粤港澳深化合作展新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粤港澳三地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南方日报评论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另外,粤港澳创新基础雄厚,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合作基础良好,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大机遇、大文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南方日报评论员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明了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准确把握、牢牢贯彻这些事关大湾区未来的根本性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基本原则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锚定方向,至关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指导理念。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牢牢遵循“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六大基本原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化对大湾区战略定位的认识。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在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紧扣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推进。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绿色智慧节能低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到2022年,实现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务之急,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大胆创新路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南方日报评论员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是先决条件,也是有力支撑。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备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战略优势。同时,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区域,管理制度不同,发展程度有异,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聚焦于提升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道路通,百业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集疏运网络;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要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要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要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规划纲要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等;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要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着眼于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要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周边区域向大湾区以及大湾区城市间送电通道等主干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研究完善广东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理念,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从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两方面重点推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要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要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变成通途。”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标志,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广东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和香港、澳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编制基础设施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施进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南方日报评论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为转型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挑战,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严格遵循“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大湾区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包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围绕大湾区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部署,要求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等。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广东要不断强化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职责,一方面,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同港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联动,推动三地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要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大湾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实践绿色发展方面争做典范,以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美丽湾区早日实现。
以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南方日报评论员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合作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围绕“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规划纲要明确的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了大湾区探索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文化同源,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新形势下诸多发展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强化内部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必须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明确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明确了三大平台的不同定位。这是基于大湾区不同方面改革探索使命和各平台开发建设主体实际作出的科学部署,决定了各平台建设的内容差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重点是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是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打造优质生活圈;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重点是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民生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为各地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各合作平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广东各地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深化合作,建出成效。
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大湾区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推进三大平台和各个特色合作平台建设,要贯彻落实大湾区建设基本原则,尤其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港澳和珠三角九市独特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智者顺时而谋。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载体,又是深化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强化推进各个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扎实的行动和有效举措,深化与港澳的务实合作,共同开创新时代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增进大湾区民生福祉。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评论员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全面把握规划纲要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广东服务“一国两制”实践的光荣使命,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决定未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只有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才能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广东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要切实增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规划纲要各项要求;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想事办事行事,主动协同港澳做好谋划落实工作;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始终从大局出发推动工作,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综合集成,激发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活力;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改革创新,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大湾区建设任务。
凡大事要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等作了全面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统筹全面,集中用力,扎扎实实抓好规划纲要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些重点和关键包括: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互补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合作平台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规则相互衔接,携手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坚持民生优先,推动民生领域深度合作,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文湾区,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年初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已经明确部署,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在新起点上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必须抓住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在领导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对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统筹指导,更好推动工作落实。在处理大湾区建设与全局工作关系方面,要统筹协调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建设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营造推进大湾区建设浓厚氛围方面,要抓好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做到部署对表对标、导向正确无误、内容规范准确、方法创新有效,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在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方面,要广泛学习各领域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水平,更好应对面临的各种新要求新挑战,确保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携手港澳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努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贡献。